骨質疏鬆症篩檢:守護健康的關鍵第一步

日期:2025-07-01 作者:Judith

測試骨質疏鬆,骨質密度測試,骨質疏鬆政府

骨質疏鬆症的隱形威脅

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,主要特徵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,導致骨骼脆弱,增加骨折風險。這種疾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直到發生骨折時才被發現,因此被稱為「沉默的殺手」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,香港約有30%的50歲以上女性和15%的50歲以上男性患有骨質疏鬆症,其中髖部骨折的發生率在亞洲地區名列前茅。

骨質疏鬆症的常見症狀包括身高逐漸變矮、駝背、背部疼痛等,但這些症狀往往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。潛在風險則包括輕微跌倒或碰撞就可能導致骨折,尤其是髖部、脊椎和手腕等部位。脊椎骨折可能導致慢性疼痛、行動不便,甚至影響呼吸功能;髖部骨折則可能導致長期臥床,引發併發症如肺炎或血栓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。

為何骨質疏鬆症如此危險?主要原因在於其隱匿性。大多數患者在骨折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。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,約有80%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未被診斷和治療。這凸顯了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測試的重要性,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。

誰需要進行骨質疏鬆症篩檢?

骨質疏鬆症的篩檢並非人人需要,但某些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。首先,年長者是最高風險群體,特別是65歲以上的女性。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,所有65歲以上女性都應接受測試骨質疏鬆。其次,停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,骨質流失速度加快,應提早至50歲開始篩檢。此外,有家族病史者(父母曾發生髖部骨折)的風險也較高。

生活習慣與骨質疏鬆症密切相關:

  • 飲食:長期鈣攝取不足(低於每日800mg)會影響骨質累積
  • 運動:缺乏負重運動會加速骨質流失
  • 吸菸:吸菸者骨密度普遍較低,骨折風險增加30-40%
  • 飲酒:過量飲酒(每日超過2標準杯)會干擾鈣吸收

某些疾病(如甲狀腺機能亢進、類風濕性關節炎)和藥物(如長期使用類固醇)也會影響骨質密度。香港骨質疏鬆政府指引建議,這些患者應定期監測骨密度,並考慮預防性治療。

骨質疏鬆症篩檢方法總覽

目前最準確的篩檢方法是DXA(雙能量X光吸收儀)骨質密度測試。這種檢查使用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來測量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,通常檢測腰椎和髖部。檢查過程約10-15分鐘,輻射量極低(約為胸部X光的1/10),適合定期追蹤。優點是準確度高、重複性好,缺點則是設備昂貴,並非所有醫療機構都具備。

其他篩檢方式包括:

方法 原理 適用對象
超音波骨密度檢測 測量跟骨聲波傳導速度 初步篩檢
定量電腦斷層掃描(QCT) 三維測量骨密度 研究用途或特殊情況

如何選擇適合的篩檢方式?一般民眾可先從超音波檢查開始,若結果異常再進行DXA確認。高風險族群則建議直接接受DXA檢查。香港衛生署推出的「長者健康服務」就包含骨質疏鬆篩檢,部分符合資格的長者可獲政府資助。

骨質疏鬆症篩檢結果解讀

DXA檢查結果會呈現T值和Z值:

  • T值:與健康年輕成人比較,標準差數值
  • Z值:與同年齡、同性別人比較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判讀標準:

  • T值≥-1.0:正常
  • T值-1.0至-2.5:骨質減少(osteopenia)
  • T值≤-2.5:骨質疏鬆
  • T值≤-2.5且已有骨折:嚴重骨質疏鬆

若篩檢結果異常,應諮詢骨科或內分泌科醫師。治療方案可能包括:

  • 藥物治療:雙磷酸鹽類、雌激素調節劑等
  • 營養補充:鈣片(每日1000-1200mg)、維生素D(800-1000IU)
  • 生活調整:增加負重運動、改善飲食

香港醫管局數據顯示,接受治療的患者可降低50-70%的脊椎骨折風險和40-50%的髖部骨折風險。

預防勝於治療:骨質保健策略

均衡飲食是骨質保健的基礎。成年人每日應攝取:

  • 鈣質:1000-1200mg(相當於3-4份乳製品)
  • 維生素D:600-800IU(日曬15分鐘可產生約1000IU)

適度運動同樣重要:

  • 負重運動:步行、慢跑、跳舞(每週至少150分鐘)
  • 肌力訓練:啞鈴、彈力帶(每週2-3次)

避免不良習慣:

  • 戒菸:吸菸者骨質流失速度是非吸菸者的1.5-2倍
  • 限制飲酒:每日不超過1標準杯(女性)或2標準杯(男性)

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。香港骨質疏鬆政府建議:

  • 65歲以上女性:每2年一次DXA檢查
  • 高風險族群:50歲開始定期檢查
  • 一般人:50歲後可考慮每3-5年檢查一次

透過早期發現和適當干預,骨質疏鬆症是可防可控的疾病。定期測試骨質疏鬆、建立良好生活習慣,才能有效守護骨骼健康,維持行動自由和生活品質。